
蒿子粑粑,,是桃花源逢年過節(jié)必備的風(fēng)味小吃。正月最初的幾天是不上正席的(臨時當(dāng)作充饑飽腹之用),,亦是最簡單最實惠可口的一頓便餐,。春節(jié)期間油膩的食物吃多了,,再吃年粑粑時也就顯得格外有滋味,。
桃花源粑粑種類繁多。有用純糯米洗凈,、泡脹,、蒸熟后,從甑里挖出來倒入石碓中用粑粑捶杈糯后,,做成大小不一,、厚薄不勻的圓形而又陰干的“糍粑”;有用多半糯米少半黏米混合磨漿,,放入稀布中包好吊至八分干蒸熟打糯,,填入木制凹形印模中壓緊拍實,做成像魚,、鳥,、花、果和福,、祿,、壽、喜等圖案花紋的“印兒粑粑”,。凡在年關(guān)里打制的,,統(tǒng)稱“年粑粑”。吃的方法也大致相同,,可燒,、可蒸、可煮,、可炸,、可煎,風(fēng)味上可以是麻,、是甜、是辣,、是咸,,也可以是清香。但最常見的吃法是將年粑粑放在火上燒烤,,燒軟烤香后年粑粑便膨脹起來,,將年粑粑用手拉長或用刀在年粑粑上劃一道長口,揉入白糖,、紅糖或其他佐料即可食用,,其糯米的香味,讓人胃口大開,。特別是蒿子粑粑的吃法,,是一種妙不可言的享受,。與其說年粑粑是商品,倒不如說是桃花源的一種文化存在的載體,。
蒿子粑粑由糯米粉和蒿子混合做成,,顏色墨綠,每個約16.6cm長,,10cm寬,,1.8cm厚。做粑粑時蒿子拌入少量米粉熬成糊,,把熟糊鏟入備有大量生粉的木盆內(nèi),,揉到又糯又勻、干濕適中為止,,然后分解成若干如小孩拳頭般大小的小坨,,用3片煮軟的箸葉包好,并兩個合起來用稻草捆扎,,纏完后裝入木甑中蒸1~2小時,,最后將出甑的粑粑用手掌或木板壓成扁平狀,緊密地碼進籮筐中,。為使粑粑中的水蒸汽全部蒸發(fā),,碼完后還要翻扣一只鐵鍋在籮筐上,讓水蒸汽從鍋頂順鍋沿流到地上,。這樣做成的蒿子粑粑味道香甜,,可存放兩個月不開坼;即使出現(xiàn)一些小的霉斑,,也可以用冷水泡起來再蒸一次后食用,。臘月做50 kg米的粑粑可存放到次年2月底,其保鮮時間之長,,更是別的粑粑不可同日而語的,。
蒿子粑粑興起于秦代。傳說桃花源秦人村里的一對無兒無女的老夫妻耕田種地,,與世無爭,。一年臘月,從山下?lián)Q回半袋糯米準(zhǔn)備過年打糍粑,。剛進家門,,一個討粑粑的白胡子老頭叩響門扉,老倆口連忙燒火,,揭開甑蓋去盛白花花的熟糯米飯時,,不知從哪里拱出許多烏黑的蒿子末,雞啄米似的怎么也擇不完,白胡子老頭卻偎在灶角呼呼大睡,。只好拌在一起打,,打完兩碓粑粑,白胡子老頭醒來抓起粑粑啃了一口,,連忙吐出來說還沒熟好,,老倆口重裝入甑蒸了兩袋煙的光景,打開甑蓋,,只見甑里的粑粑個個都用箸葉包得好好的,,一股又香又甜的氣味飄入鼻孔,讓人饞涎欲滴,,白胡子老頭卻不知什么時候飄然而去,,只好將粑粑藏起來。臘月過去了,,白胡子老頭沒有來,;正月過去一半,白胡子老頭還是沒有來,。老倆口怕粑粑變壞,,一個個剝開,里面的粑粑全是新新鮮鮮的,,鄉(xiāng)親們說這是灶神菩薩顯靈,。每年年關(guān)里,秦人村都要做一籮一籮的蒿子粑粑,,雖然制作的方法不斷演變,,但蒸熟后放幾個在灶角上敬奉灶神的習(xí)慣卻流傳至今。
有人用詩道出了年粑粑搖曳多姿的風(fēng)情——“山楂木棒將千丘田的糯米雪白的散漫,,在石碓里擊搗成一坨坨肥胖的柔軟,,案板上揉捏寶寶嬌憨而天真的笑臉,標(biāo)花,,描上桃花源火爆的鮮艷,,插圖,繪出武陵人心底甜美的意愿,,木模,,印制著一個個圓圓的滿意,桃花源的年粑粑伴隨炊煙升起的山歌,,飄香在東籬南山……”